7月2日起,成都至北京“夕发朝至”动卧列车将正式开行,用11个小时的“睡眠旅程”,重构1800公里京蓉商务出行的时空逻辑。
这趟每日两班的“时空折叠”列车,将在夜色中穿越巴山蜀水、华北平原,于次日清晨精准抵达北京丰台站。它不仅是铁轨上的新速度,在京津冀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融合的背景下,这条夜间铁路走廊更被往返京蓉的企业家们,视为“创新要素的输送带”与“商务成本的时间账本”。

▲CRH1E-1061卧铺动车组
科技领航者的协作新通道
✦ ✦
“前段时间参加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制定会议就在北京。这种‘夕发朝至’的形式对我们与京津冀资源协作特别方便。”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创始人张睿睿对即将开通的京蓉动卧充满期待。
这位海归博士,回国创业后一直致力于打造“真正拥有大脑”的机器人——让机器人具备像人一样的大脑、小脑、肢体,具有理解、推理和执行三合一的强人工智能能力。而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全国60%以上的机器人领域重点实验室和标准组织,是他必须频繁对接的资源高地。
这趟动卧的“夕发朝至”模式,不仅每年将为企业家节省十余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更使“当天沟通、次日达”的协作模式成为现实。
每年需往返京蓉数十次的他,以往只能在飞机与高铁间做选择:“飞机虽然飞行时间短,但机场远离市区,值机安检耗时长,晚点风险高;而白天的动车则需占用整个工作日,时间成本巨大。”他告诉记者,此前团队每次赴京工作都需精心安排行程,至少要提前一天出发。而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正在深化。不仅为多个企业提供机器人人工智能平台级解决方案,还与北京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随着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的推进,这种跨区域协作将更加频繁。”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张睿睿也曾在成都市两会上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这条铁路对科技创新企业具有特殊价值,动卧列车的开通将实质性缩短技术交流的时空距离。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流动。张睿睿的团队中超50%成员拥有海外博士学历,这些人才经常需要在成都的研发中心与北京的学术机构间穿梭。“当高端人才不再为跨区域奔波所累,创新要素才能真正活起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3FEJQKH051492T3.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编辑:江楠 审编:益审核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是为了信息传播,不代表中国企业慈善公益网域名:QIYEGONGYI.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慈善公益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联系电话:400-8059-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