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金融街举行,今年论坛的主题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作为年会合作单位,新华网于10月28日下午承办“科技驱动ESG升级:金融领域的责任创新与价值重塑论坛”专场活动。数十位来自金融监管机构、院校、企业等嘉宾共聚一堂,深入解析并探讨金融科技赋能ESG高效落地的新路径、新范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期间,以“共筑ESG生态,助力实体高质发展”为主题的“科技驱动ESG升级:金融领域的责任创新与价值重塑论坛”如期举行,吸引了央行、券商、消金、大学、企业等多方重量嘉宾与会,共同就如何打造ESG生态合力,让金融活水、科技智慧与专业保障深度融合,真正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添翼展开探讨。
论坛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中央财经大学、榕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美安科技有限公司、车晓科技等多位专业人士就如何共筑ESG生态,助力实体高质发展进行了深入分享交流。

圆桌对话:共筑ESG生态,助力实体高质量发展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绿色投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吴媖主持发言称,当下ESG理念在各类企业、机构与社会深度联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需要企业、服务机构、投资及管理方三类核心机构,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北京中科美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营销总裁孙爱民从ESG角度畅谈了企业技术路径的发展规划。孙爱民认为,判断技术路径是不是有长期价值性标准,不仅要看技术是不是很新,更应该看到最关键问题,技术是否能够卡在产业转型关键咽喉要道。
孙爱民从三个层次分享了自己对技术路径的评价标准。第一层,技术能不能解决产业的痛点,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是企业生存最基本的底线需求,帮助企业客户解决供应链安全是最核心一点;第二层是,如何构建经济上的优势,形成商业闭环,解决用户成本问题,这是确保技术路径能够长期存活并且扩张的基本条件;第三层是,在前两层逻辑基础上,如何把经济优势放大到ESG方面的核心战略资产。
孙爱民认为,通过供应链安全来卡位,通过成本优势锁定用户,通过ESG资产价值放大价值,这就确保了技术路线在每一步都有坚实的价值基础,才能够保障企业核心利益。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倩茜则从ESG信息披露标准化困境与破局探索的角度表达了践行ESG生态的见解。
吴倩茜表示,现在行业的共鸣是相信数据的力量,不管从研究层面,还是从市场层面,目前觉得数据的问题确实是在解决标准化困境方面,ESG披露和企业财报有区别,企业财报是强制性的,要求必须审计,有审计意味着数据质量,数据真实性有保障,ESG缺了这个环节,在数据管理层面上其实相对并不稳定。另一方面,目前监管层面并没有必须要对所有的信息披露数据做第三方见证,这也是一个层面。
此外,没有强制性意味着没有法则,在这个层面上难以保证数据质量问题。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和曾经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区别在于数据,更需要用数据来证明在整个E的维度、S的维度、G的维度做得怎么样。在种情况下,数据质量,数据的准确性,包括数据结构化、非结构化,是不是可以核查和反复验证,决定了最终能不能进入定价层面、风控层面的决定性因素。
吴倩茜认为,ESG信息披露数据质量问题是基础问题,基础没有夯实,任何下一步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专注于投资标的长期价值与企业文化研究的深圳市榕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翟敬勇则从新经济、新赛道,长期投资价值布局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路。
翟敬勇表示,ESG不是哪个国家的事,是全人类的命运,投资一定要跟着时代走,资本市场支持向新经济,支持未来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够让文明持续延续的产业,相信这些产业会持续进入一个高成长高溢价阶段。
车晓科技银行科技部COO冯奥则从如何赋能商业银行、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方面做了行业分享。
冯奥表示,ESG知识怎么赋能商业银行,完成绿色贷款的指标目前还有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绿色贷款标签认定问题的模糊,银行ESG工具需要跟监管部门有效协同,才能帮助银行去完成绿色贷款指标,同时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才能把E、S和G标签化,具象化、标签化在降低不良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
与会专业人士均认为,在ESG层面,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必须要肩负起量化责任和重塑价值的双重使命,需要研究机构、企业、投资端、产业端共同构建标准,共享数据,共创未来。
【责任编辑:于琦】
http://www.xinhuanet.com/finance/20251029/d01d4deb272b4775b78a21e1e5f4479e/c.html
编辑:江楠 审编:范伟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信息,是为了信息传播,不代表中国企业慈善公益网域名:QIYEGONGYI.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企业慈善公益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联系电话:400-8059-268 |